“东数西算”三年:八大算力枢纽能力几何?(附图)
“东数西算”三年:西部算力崛起,真能撬动数字经济这块“大蛋糕”?
都说“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”,那算力就是提炼石油的精炼厂。
这三年,“东数西算”工程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,想把东部的数据搬到西部算,让西部这片能源宝地,也跟着数智经济一起飞。
效果咋样?
咱今天就来唠唠嗑!
这“东数西算”,说白了就是个“空间换时间”的买卖。
东部沿海地区,企业多、数据多,但能源紧张,地价贵,建数据中心成本高得吓人,就像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盖房子,费钱费力。
西部呢,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,地价便宜,电力成本低,简直是天然的数据中心乐园,就像在郊区盖别墅,舒坦!
所以,国家大手一挥,启动“东数西算”,让东部的数据“西迁”,利用西部的清洁能源进行计算,既解决了东部算力紧张的问题,又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,可谓一举两得。
这三年下来,八大算力枢纽、十个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都建起来了,算力规模蹭蹭上涨,世界领先,这成绩单看着确实漂亮!
但漂亮成绩单背后,咱还得擦亮眼睛,仔细瞧瞧。
首先,蛋糕做大了,但分蛋糕的人呢?
报道里提到的贵州、宁夏、甘肃等地,算力规模确实提升不少,但这些算力最终服务谁?
是本地企业,还是依然主要服务东部?
如果只是“西部建厂,东部赚钱”,那这“西迁”就有点像“赔本赚吆喝”了。
就好比你辛辛苦苦种了一大片西瓜,结果都被城里人拉走了,你啥也没捞着,这滋味,不好受吧?
其次,绿色算力,到底有多“绿”?
“东数西算”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利用西部清洁能源,降低碳排放。
但实际情况是,很多地方虽然用上了绿电,但比例并不高,有些地方甚至还存在“绿电不足”的问题。
这就像你买了辆新能源车,但充电桩却不够用,这绿色出行,也就打了折扣。
再次,产业链配套,跟得上吗?
算力中心建起来了,但相关的产业链配套呢?
数据标注、数据分析等产业,能不能跟上算力的增长速度?
如果算力中心建好了,却没人用,那不就成了“空中楼阁”?
这就像盖了个豪华酒店,但没招来客人,再豪华也是白搭。
当然,咱也不能一棒子打死。
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才三年,很多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。
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薄弱,人才储备不足,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挑战。
但这些问题,不解决,就难以让“东数西算”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。
再说了,这“东数西算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,就像盖房子一样,得一步一个脚印,扎扎实实地干。
目前来看,各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,有些地方发展势头强劲,有些地方却进展缓慢,这需要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规划,协调发展,避免出现“顾此失彼”的情况。
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三年过去了,“东数西算”的蛋糕做大了,但西部地区到底分到了多少?
这“数智共振”,究竟是真共振还是假共振?
对此你怎么看?